具備GMT功能、也就是兩地時間顯示是目前手表的復雜功能里面公認比較實用的一種,這是因為現代生活中電子產品無所不在,如果只是單純的看時間,那么手機、電腦、平板也同樣能夠看時間,而進階的復雜功能如計時碼表、陀飛輪與問表等等,也不是那種使用需求很頻繁的功能,唯獨兩地時間顯示還是有著一定程度的便利性,這是因為手表就戴在手上,而兩地時間顯示通常在一個面盤中就能指出兩個地區的時間,看起來一目了然,雖然前面提到的電子產品要看兩地時間也不是問題,但是就多了一個必須搜尋時間的動作,因此現階段來說,具有兩地時間顯示的手表,對于常出差或喜歡出國旅游的人而言,它真的是滿好用的設計。
中央第四根針搭配旋轉表圈可顯示第三地時間
兩地時間手表顯示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種,目前常見的設計就有像是以中央第四根指針指示的設計,或是在面盤另設小表盤(或是視窗)指示的設計,其中前者如果搭配可以雙向旋轉的表圈,通常表廠會特別強調這只表還可以“顯示第三地時間”,不過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會真的用到這種功能,大概就是知道轉動表圈就可以設定成第三地時間,但是真要講起怎么看第三地時間,可能還是有些人跟小編一樣,對于轉動表圈之后要對照的是中央的時針或是中央第四根的兩地時間指針感到有點疑惑,以下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有些GMT手表所謂的第三地時間顯示,到底要怎么操作和怎么閱讀。
一般兩地時間顯示的判讀
先來復習一下GMT手表的面盤顯示,就以勞力士的GMT-Master II為例,首先它的面盤中央會有賓士針在內的大三針,搭配面盤外緣的幾何時標指示所在地時間,這部分大家絕對沒有問題(附帶一提,面盤3點方向的日期顯示的也是所在地的日期),而第二地時間(通常就是指佩戴者的出發地)就是當表圈的倒三角形指標位于12點方向時,再借助中央第四根帶有箭頭狀的24小時指針對照表圈上的刻度來判別出發地時間。
透過旋轉表圈和中央的24小時指針,佩戴者就能夠獲知第三地時間。
第三地時間的操作和判讀
以上是多數采取這種中央四根針設計GMT手表的判讀方式,接下來進入到第三地時間的顯示模式,簡單來說,能夠顯示第三地時間的關鍵在于外部表圈還有面盤上的箭頭狀24小時指針。操作前要先確認表圈上的倒三角形標志是對準12點方向,接下來就是簡單計算一下出發地和第三地時間之間的時差,如果第三地位于出發地的東邊(也就是第三地時間快于出發地時間),則需要按照兩個地區相差多少時差“逆時針”轉動表圈幾格;反過來說如果第三地位于出發地的西邊,則需要“順時針”轉動表圈。舉例來說,例如我們的出發地是臺灣(時區GMT+8),第三地預計到達的地點是瑞士日內瓦(時區為GMT+2),由于臺灣時間比日內瓦快6小時,因此我們要逆時針旋轉表圈6格,這時候要看日內瓦時間就是用箭頭狀24小時指針搭配表圈刻度來判讀(分鐘則與所在地時間的判讀一致)。
并非“同時”顯示三地時間
不過要注意的是,由于表圈轉動后是屬于第三地時間,24小時指針也是用來配合表圈的,因此原本表圈倒三角形至于12點方向的兩地時間顯示這時將“暫時失去作用”,也就是GMT手表的三地時間顯示并非能夠同步顯示三個地區的時間,而是只能選擇顯示所在地/第二地時間或是顯示所在地/第三地時間,這點是想要入手GMT手表時要先留意的部分。
" 2022-08-25 20:32:52